初心依舊,征途不止——第二十三個中國記者節(jié) 我們把頭條留給了自己
商報全媒體訊(椰網/海拔新聞記者 李興民 實習記者 朱勃羽 攝影報道)2022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三個中國記者節(jié)。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鏡頭來記錄真實的一面,在鏡頭的背后是文字、攝制、后期包裝、編輯再到最后發(fā)布,他們記錄著偉大的新時代、記錄人和事。他們關注民生和聚焦熱點的事物,來講好百姓故事。
他們記錄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守護公平正義,關注生死喜悲,用良知能幫助人們對美好世界生活的渴望。請聽一聽商報部分新老記者對工作的心得體會。
今天把祝福送給每一位守護真相的記者,記錄歷史、講述城市發(fā)展歷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心、用情講好海南自由貿易港故事。致敬每一位默默付出的新聞工作者!
11月7日晚,為了慶祝第二十三個記者節(jié),??邳c亮濱海大道樓宇群觀景燈,燈光秀上寫著“記錄偉大時代,保持人民情懷”“傳播海口聲音,講好海口故事”等字樣。
柯育超:在不斷學習中成長
我大學所學專業(yè)與新聞毫不相關。2015年12月,我成為了一名記者。2016年1月,署著我名字的第一篇新聞稿子發(fā)表了,雖然只是“實習生”,但我還是很開心。還沒來得及感受“揚名”的喜悅,一次采訪就讓我重回現實,決心好好惡補專業(yè)知識。
不久后,我接下前輩的“交警口線”。我每天去交警大廈“打卡”,和通訊員打成一片,也發(fā)布了一些獨家新聞,我又開始飄了!
2018年年中,一群新人來到了報社。他們獨特的新聞敏感度和語言表達能力,讓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老土和落后”,我放下所謂前輩的“傲嬌”,和他們打成一片,向他們學習。
2020年5月,我轉型了!我這個“一年自拍不到一張”的人轉為“出鏡記者”,我又開始了學習。
記者每天都在路上,其實也可以說是每天都在學習的路上。從入職到現在快7年了,我深知采寫一篇稿子不易,而我的學習也會繼續(xù)。
魏銘緯:最好的記錄出自真誠
生活是平靜的,但平靜之中,遠處有戰(zhàn)爭的硝煙,身邊有疾患的威脅。相對的,新聞是日常的,但也時不時會被熱血所激勵。
2022年8月,我作為省直機關的志愿者參加三亞“0801”疫情援助工作,工作之余,我嘗試以記者的身份接近那些“掙扎”在疫情中的人,寫下了他們對疫情、理想、責任和生命的感觸與認知。報道結束后,轉發(fā)群里有人說了謝謝,“感謝你們關注他們”。
一位同行跟我說,他見過許多疫情中的患者,還有工作中的醫(yī)護、志愿者,但大多數人都拒絕接受采訪。他有些沮喪,但也沒有強求。后來他寫了很多有關他們的報道,報道里沒有當事人的故作姿態(tài),他以第三人稱視角描摹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這些展現重大歷史時刻下渺小人物的報道,最簡單也最真實,最終收獲了無數好評。
最好的記錄,往往出自真誠和柔軟的內心,技術和手段永遠無法代替一個良善的報道動機。
魯啟蘭:故事講多久 我就聽多久
2020年10月底,恰逢抗美援朝70周年,我們前往瓊海采訪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老人拿出了厚厚一沓的手寫回憶錄,有五十多頁,戰(zhàn)爭往事的點滴躍然紙上。當我翻閱著已經有些泛黃的紙張,想著這個故事我一定要寫好。
聆聽、記錄,是新聞記者最常見的采寫工作。受訪對象對我們付諸信任,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們的故事歷久彌新,在時間長河的沖刷下仍熠熠生輝;他們的故事看似平凡,卻如點點星光有溫暖人心的力量。
我珍惜聆聽的機會,也努力握好記錄的筆。
鄭塞雯:寫好每一篇稿件
求學期間,我嘗試過不同的工作——記者、后期、評論員、新媒體,甚至是跨越到了電商,最后再從電商回歸最初的記者。躊躇良久,只想給自己一個答案,我究竟想要做什么?我為什么要做這些?
毫無疑問的,一個好記者是不斷學習,與時俱進,跟緊黨和時代的步伐,做好人民群眾和黨的耳目喉舌,但僅此而已嗎?其實不然,以上所述皆為基本,做好新聞的初心尤為重要,是得過且過地敷衍爾爾,還是從人民群眾中來再到人民群眾中去地呈現事實,盡在一念之間。
我成為一名記者的時間不長,往后的道路還很長,如何堅守初心,且看未來。
王輝:記者行業(yè) 痛并快樂著
十幾年的新聞工作經歷,讓我認識到了走基層,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基層是我們工作的大課堂,基層是新聞線索永恒的源頭活水。我們只有深入到群眾中獲取“第一手材料”,才能從老百姓樸素的話語中提煉閃光的思想、從民間鮮活的藝術中萃取創(chuàng)造的元素。而近期報社推出了“社區(qū)報”,讓記者更貼近生活、貼近老百姓。
十幾年來,作為普通記者,我深感在一線,自己是聽眾,同樣也是學生。對百姓情況,我了解程度不如各社區(qū)的干部,甚至是網格員。記者要擺正自己的定位,到基層到一線,貼近群眾,著眼于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用真心、真情、生動的文字,表達著意愿和訴求,這才是記者這個行業(yè)的價值。
符雄助:關注民生 立足微小
記者是一種充滿激情的職業(yè)。從業(yè)7年,報道各類新聞事件,撰寫新聞稿、出鏡直播報道,記者這個職業(yè)讓我與社會聯系更加緊密。
這7年中,我感受到了記者的光榮與責任,也感受到了工作的壓力與艱苦。讓我體會到了記者身上的那種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職業(yè)理想,也讓我體會到了一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無力。在這些日子里,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和同事一路見證了海南日新月異的進展,也看到了社會中的多面性。
我們關注民生,立足于微小,以小見大才能獲得讀者的喜愛與支持。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讓我堅持下去?;蛟S是那種參與事件進程和親臨現場的刺激感,或是能和許多牛人面對面傾談的寶貴機會,或許是能夠走南闖北增加見地練就一番高談闊論,或許是能夠探討某個事件內在規(guī)律和真相的成績感。
未來,希望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中,我依然做個記錄者。
陳勇合:記者的生涯 永遠在路上
策劃選題、聯系采訪對象、奔赴突發(fā)新聞現場……記者的生活,永遠在路上。
在外人眼中,記者是風光的、神秘的,但在家人和朋友眼中,記者是奔波忙碌的,總是臨時爽約。我是一名入行3年的記者,從業(yè)這些年我對這個行業(y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們是追趕時光的人,我們是行走的鏡頭。作為一名有想法、有堅持的記者,不僅在于探尋真相,報道老百姓關心的新聞,還可以幫助到別人,有一種工作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心里,來自尊重,來自社會及人們對記者的期望。
記者這個行業(yè)有職業(yè)信仰、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理想。做城市的耕耘者很光榮,做一個城市發(fā)展的記錄者也很光榮。在這個發(fā)展變化的時代,我更加堅定自己未來的人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海南的發(fā)展吶喊助威。
陳王鳳:記錄人間百態(tài)
2015年初,那時我剛來海南正四處找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獲得報社記者實習生的機會,懷揣著青春的激情和好奇我決定試一試,這一試就是7個年頭。
猶記得2015年年底,剛入職沒多久,儋州一位小伙給我打來求助電話,他說他患上了尿毒癥,年僅1歲的孩子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年邁的父母一輩子都在老家務農,昂貴的醫(yī)療費讓他對生活感到很絕望,他希望通過新聞報道求助社會。那時我坐大巴車、三輪車、摩的輾轉到了他家,家徒四壁、醬油拌飯的場景讓我很難過。后來報道刊發(fā)后,有讀者為他捐助了部分費用,緩解了他一些生活壓力。那次之后,我更加堅定了做記者的決心,原來做記者可以幫助很多人,也可以影響很多人。
記者這個職業(yè),讓我學會了很多知識,讓我結識了很多人,讓我看到了很多愛與善。希望在未來的道路上,我能繼續(xù)懷揣熱情,講好更多的故事。
邱惠穎:對筆下的每一個字負責
曾幾何時,我對記者這份工作的理解很簡單,能去各種不同地方,傾聽多樣的人生經歷和故事。然而當我成為一名記者后,看到前輩們對待新聞工作的認真態(tài)度,報道發(fā)出后產生的影響,讓我對這個職業(y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我深切地認識到記者是一份具有責任感的工作,你需要對你的報道負責,對采訪對象負責,對自己筆下的每一個字負責,更要對所引發(fā)的社會影響負責。領導曾對我們講過,你要珍惜你在每一篇報道上的署名。起初,我并未理解此話的意思,直至與同事交流中我才理解到那是一種“負責”,是對新聞真實的鉆研、對每一個群體的尊重,是揭露黑暗與不堪的榮譽,是我們共同向往的那片理想的“新聞圣地”。新聞它不是簡單記錄,它是你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的象征,更是你深入社會改變世界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徐明鋒:恪盡職守 腳踏實地
從事新聞工作7年,我深深感悟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道德品格。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崇高的社會歷史責任,需要甘于寂寞,恪盡職守,多作奉獻,腳踏實地做好工作,努力成為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聞工作者。
我們作為新一代新聞工作者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報道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完成好每一次新聞采寫工作,通過自己的采訪報道,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新聞報道,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和需求,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史若木:讓“一束光”變成“一片亮”
記者,記錄者。記錄正能量,讓表率力量從“一束光”變成“一片亮”;引導社會輿論,使公眾輿論朝正確方向前進發(fā)展的效果從“一束光”變成“一片亮”;揭露黑暗面,將正義的“一束光”照進去繼而變成“一片亮”。
在宣傳脫貧攻堅時,作為一名記者,我常去村里采訪,去脫貧戶家,找村里的第一書記,和他們了解情況。針對脫貧戶和整村脫貧的村莊,將他們的情況和脫貧經驗總結并及時宣傳出來。在宣傳美麗鄉(xiāng)村時,我去到傳統村落,足跡遍及每一處,并在有特點、有亮點的地方,向當地人一一問明白;傳統村落的建筑、牌坊我都會認真記錄,并查閱資料。爭取將每一個傳統村落、美麗鄉(xiāng)村的亮點和特點呈現出來。
記者,記錄者,記錄好每一個當下,爭取在“追光”的路上永不停歇。
許文玉:探尋真相 堅守常識
記者節(jié),一個不放假的節(jié)日。“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這是記者的自嘲,也是自豪。
今年是我步入記者行業(yè)后的第二個記者節(jié),這兩年里,我更加深刻地明白“記者是一名記錄者”這句話。此外,我還覺得記者是時事的記錄者、洞察者、發(fā)現者,思想者和披露者。
這兩年,我也曾哭過,苦惱過,但是最終還是熬過來了,因為我內心始終充滿陽光。兩年的新聞時間里,每一個新聞都讓我有所觸動,有所思考,并讓我感到溫暖,和無窮的力量。未來,我將繼續(xù)探尋真相、堅守常識、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
吳英艷:選擇了就全力以赴
我畢業(yè)后就一直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因為熱愛而選擇這一行業(yè),選擇了,就全力以赴。我覺得,記者,就像一個辛勤的園丁,需要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養(yǎng)料,用激情和汗水去灌溉繽紛的文字花園。屈指一算,我干記者這一行有四年了。
有人說:“戰(zhàn)場上需要勇氣,工地上需要力氣,而采訪寫作我想則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有時,一則短短的小新聞,采訪過程卻充滿曲折和辛酸,有受訪者的不理解,有路途遙遠的顛簸,有趕稿的疲憊。但是,當聽到自己所采寫的新聞得到讀者肯定和表揚時,曾經的辛苦和委屈就會在瞬間化為烏有,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的感動。
雖然記者這個職業(yè)有點辛苦,但我熱愛并快樂著。我想高聲說,我是記者,我時刻奔赴在新聞報道的路上。
牛志遠:成為一個講好故事的人
從7月初成為一名記者,算算時間,已經4月有余。11月8日,我迎來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記者節(jié)。跟許多入行十幾年的記者相比,我還處于剛入行的懵懂期,還在探索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講好故事的人。
記者這個職業(yè)給了我去了解其他人的可能性。當我只做我自己,走在大街小巷的時候,不會去關心身邊經過的每一個人身上發(fā)生過什么故事,大家都步履匆匆,有的不過是擦肩而過的緣分。他們或是核酸點位值班的社區(qū)工作者,或是紅綠燈前焦急等待的外賣員,甚至是平常根本不會講話的鄰居……當我是記者時,始于一聲“你好,請問……”,我認識了他們,我們都成為了那個講述故事的人,他們講給我聽,而我講給大家聽。
“千萬角色,千面人生,每個人渺小得像草,卻也不凡得像自己的神。”這是某天結束采訪之后,我發(fā)在社交平臺的一句話。我想記錄他們平凡卻也不平凡的人生,不僅僅是在這短短四個月里。
李興民:記者工作不能馬虎對待
我從事記者20多年,每次在采訪途中遇到困難時,就會想到這樣一句話:“既然熱愛,就要認真;既然選擇了,就不要馬虎對待。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會選擇一直在路上。”
在工作中,吃苦受累的采訪經常有,甚至受氣、挨罵、阻撓是時常碰到的事。當然,更多報道讓我收獲喜悅和成就。比如,因為我的報道讓一些貧困生走進大學校門,因為我的報道挽救了一位患白血病孩子的生命……每每這時,所有的苦和累都被幸福和快樂所沖淡,畢竟,我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市民和社會的認可。
記者是充滿光榮與責任的職業(yè),也是充滿挑戰(zhàn)和艱辛的職業(yè)。中國革命先驅李大釗有句名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用我們的文字、鏡頭忠實記錄國家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全面記錄世界前進的步伐,這是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神圣使命。
正因為我心中一直有對新聞的那份狂熱和執(zhí)著,一直對新聞有樂此不疲的興奮感,一直像打了雞血一樣地奮戰(zhàn)在新聞一線,所以盡管平時的苦和累有時無以言表,但總是一笑而過,每天總是依舊樂此不疲、甘之若飴。
張藝:記錄時代節(jié)點 講好海南故事
我是一名平凡的記者,一路走來歷經坎坷、感慨很多、同時收獲也很多。烈日炎炎、狂風暴雨、臺風天氣、凍手凍腳……一年有四季,四季都有我們的身影。
一篇篇新聞報道、一段段視頻、一張張現場照片、一個個新聞版面……這些年,我走過不少地方,聽到群眾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感謝你們,看到你們,我們老百姓感覺很溫暖。”群眾認可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認同。
未來,我將一如既往地做好時代的記錄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團隊齊心協力共寫時代華章。
孫鑫:不忘初心 做好本職工作
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jié),也是我踏入這一行以來第一個記者節(jié)。坦誠地說,在進入報社之前,我對記者這一行業(yè)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和主持人。那個時候覺得記者這個職業(yè)很風光,進入報社后,我接觸最多的就是我的老師柯育超,剛開始跟柯老師外出采訪,懵懂的我只能在后面跟著,老師會耐心地指導我,教我如何采訪、寫稿,現在慢慢地可以自己獨立完成采訪出稿,對記者這個行業(yè)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我們不像其他上班族一樣朝九晚五,經常在和朋友聚會的飯桌上或是周末陪家人休閑時被通知立刻趕往采訪現場,也很少擁有鮮花和掌聲,甚至有時候會被潑冷水,拒之門外。但是不管怎樣,但至少我覺得記者這一行業(yè)是為了夢想而不斷追求,不停奔跑的人。
“可以近距離地感受平民的感動,近得可以聽到一朵花開的聲響,近得可以看到漣漪泛起的花紋。”做記者,這已足夠!
【責任編輯:莊華敏】
【內容審核:孫令衛(wèi)】
版權聲明:國際旅游島商報全媒體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版權作品,歡迎轉發(fā),但非經本報書面授權同意,嚴禁包括但不限于轉載或改編、引用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24小時熱聞
相關閱讀/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