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丨溫暖的中國
2012年的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然而,還有將近1億人渴望擺脫貧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多元。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何回應人民的新期盼?
十年,中國以攻城拔寨的斗志,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用久久為功的恒心,令公共服務全方位普及普惠;矢志不渝踐行初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年,中國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溫暖每一個人。
這里是全國扶貧開發(fā)信息系統(tǒng),機柜里裝著的是最有溫度的數據。這是中國扶貧史上,第一次為貧困家庭建立的精準到人的信息庫。從2014年開始,系統(tǒng)一一收錄了近9000萬貧困人口的228億條信息。
借助大數據,我們可以找到地圖上任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他們中每一個成員的關聯(lián)信息都超過了100項。他們的身體怎么樣?一年的收入有多少?脫貧后的日子好不好?每一條數據線都聯(lián)通著一個被國家牽掛的人。
四川蒼溪縣三會村的潘洪全,曾經由于不懂技術,找不到致富門路,一家人的生活很拮據。如今,他學習了種植養(yǎng)殖技術,擴建了年出欄生豬1150頭的養(yǎng)豬場,發(fā)展了10.5畝梨園,家里蓋起了125平方米的新房。
貴州晴隆縣三寶村的文安洪,前幾年3個孩子先后考上大學,家里日子一度過得緊緊巴巴。政府助學補貼卸掉了老文肩上的重擔,一家人也搬到了新的移民社區(qū)。如今,勤快的老文白天做社區(qū)的民生監(jiān)督員,晚上做燒烤,日子越過越紅火。
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三寶村村民 文安洪:我現在白天忙,晚上也在忙,忙得兩腳不沾地,但是生活有奔頭,娃娃也爭氣,每天忙得開心。
他們生活的巨大改變是怎樣發(fā)生的?
在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缺資金、缺土地等10多個致貧原因中,從2014年開始,疾病便牢牢占據了第一位,成為貧困最主要、更是最頑固的原因。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最西端,層巒起伏的群山間有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西林縣。這里貧窮落后的環(huán)境留不住醫(yī)生,村民小病扛,大病拖,李文賓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在廣東打工的李文賓肩周疼痛不斷加劇,回到西林老家后,病情一拖再拖,才26歲,就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家庭的收入也斷了來源。
廣西西林縣西平鄉(xiāng)八橋村村民 李文賓:他們說這種病很難治的樣子,我以為自己永遠都站不起來,真的很絕望。
李文賓的情況被上門入戶調查的扶貧干部精準識別,很快錄入到全國扶貧開發(fā)信息系統(tǒng),匯入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信息庫。在這里,數據可以通向10多個國家部委。李文賓和千千萬萬因病致貧家庭的信息一道,被精準推送到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
為了拔掉窮根,國家從1007家城市三級醫(yī)院派出11.8萬人次醫(yī)務人員,奔赴1172家貧困縣醫(yī)院。優(yōu)質的醫(yī)療人才、技術源源涌向貧困地區(qū),帶去了3700個新建臨床重點??坪?90萬臺手術。
2017年,廣東幫扶醫(yī)療隊來到西林縣,他們在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進行篩查中找到了李文賓。
深圳市羅湖區(qū)援助西林縣醫(yī)療隊隊長 王寧:當時他已經在床上躺了將近半年,整個人的肌肉已經萎縮得非常嚴重,我們就建議要盡早去完善檢查。
會診判斷,李文賓患的是脊膜瘤,必須馬上進行脊柱手術。當地的醫(yī)保和廣東深圳羅湖提供的大病救助資金,解除了李文賓幾萬元的手術費用之憂。手術后,廣東醫(yī)療隊又不斷對他進行康復治療,一個多月后,李文賓站了起來。
康復后的李文賓再次成為家里的頂梁柱,開始了新的生活。
十年間,像這樣通向幸福的道路,還有很多。找準致富路子的產業(yè)扶貧;提升技術技能的教育扶貧;彌補資金不足的金融扶貧……
精準扶貧,精準施策,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和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小康社會。
溫暖,正是我們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夜幕下的中國燈火璀璨。雪域高原的西藏,在中國大陸上,最后一個把所有縣區(qū)接入國家大電網。10年前,這張網里的全年用電量還不到現在的四分之一。那時,只有部分區(qū)域通過一條主干線與大電網聯(lián)通,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沿著輸電網絡,我們聚焦到國道318。
雪山、冰川、湖泊、草原,讓318國道成為中國最美公路之一。每年僅西藏段吸引的游客就有幾千萬人次,撐起了沿途上萬家的民宿生意。然而,民宿老板們曾經也有不少煩惱。
云昌華在國道318旁的然烏湖經營民宿已經十多年了。當時小電網供電不穩(wěn)定,有時候半個月來不了電,民宿只能自備柴油發(fā)電機。
西藏昌都民宿老板 云昌華:它就是我們的生命,真的可以這樣說,沒有它們我們怎么做生意。
這樣發(fā)電,燈泡有時都會一閃一閃,更別說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冬天用電暖器了。
西藏昌都民宿老板 云昌華:加被子嘛,你說一床不夠我給你兩床,兩床不夠給三床,要不然有時候,太冷了以后我們就用以前的熱水瓶,在里面加開水,裝在這個被窩里面,就取暖了。
我們把旅游平臺上游客對國道318西藏段沿線民宿的差評進行大數據分析,在3.9萬條、200萬字的差評中,出現的高頻詞是沒有“電梯”“空調”“熱水”“網絡”等等,而這幾項總是繞不開一個“電”字。
缺電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西藏電力數據后,我們發(fā)現,十年前,云昌華所在的西藏昌都還是靠水力發(fā)電孤網運行,每到枯水季,就會出現比較嚴重的電力缺口。最嚴重的時候,缺電比例達到了32.6%。然而到了2014年11月,這個缺口一下被補上了。
原來,就在這個月,川藏電力聯(lián)網工程投運,把西藏昌都電網連接上國家大電網。
在高海拔低氣溫的高原腹地,建設這條“電力天路”有多難?
通過地理信息匹配,我們在三維地圖上標注了五個大型變電站的位置。從四川出發(fā),鄉(xiāng)城變電站的海拔就有3200米,沿途2700多個塔基穿越地質復雜的崇山峻嶺和無人區(qū),五次跨越金沙江,此后海拔一路攀升,到最高處的西藏邦達變電站,達到了4342.5米,新建線路總長度達到了1500多公里。此后,昌都電網與藏中電網連接,2020年,阿里地區(qū)又接入國家大電網。西藏部分地區(qū)孤網運行的歷史徹底結束。
云昌華去年新開了一家店,客棧里除了必備的家用電器,在西藏特別需要的地暖、制氧機、加濕器都一應俱全。不少游客來到這里都是自駕新能源車。
游客:一路過來,充電速度還比較穩(wěn)定,充電也比較快。
今天,水網、電網、通信網……一張張公共基礎設施網的觸角早已深入西部、深入鄉(xiāng)村。
在這張地形圖上,每個光點代表一個光纖寬帶通達的偏遠行政村。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橫斷山脈,在只有200多村民的西藏玉麥村,都沒有被光點遺忘。十年間,我國貧困地區(qū)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在寧夏固原山區(qū),從位于涇源縣的水庫出發(fā),先后6座泵站將水揚起了600多米,相當于近200層樓高。讓230公里外一個700多人的小村莊,家家戶戶隨時都有自來水喝。
在甘肅臨夏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十年間建起了8座水廠、603座調蓄調壓水池,解決了30多萬群眾的飲水問題。
像這樣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今天的中國有50多萬處。當我們在地圖上逐一標記出它們的位置,眼前呈現出了這樣一片藍色的海洋。而將它和中國人口分布圖對比,會發(fā)現兩張圖的分布基本一致。
這十年,農村自來水的普及率提高了19個百分點,僅“十三五”期間就有975萬人告別了飲水型氟超標、120萬人不用再喝苦咸水。
河北省景縣苦水營村村民 劉志良:原來喝的是含氟高的井水,牙是黃的,一說話一笑,就知道你是“苦水營”的?,F在我們喝上南水北調的“南水”,小孩牙都白了,原來叫“苦水營”,現在叫“甜水營”。
當天南海北的鴻溝加速彌合,開啟的是無數人的溫暖新生活。
在外賣平臺上,農村地區(qū)的站點6年增長183%,草原的帳篷里生日蛋糕也可以隨叫隨到。
在電商平臺上,農村海鮮訂單3年增長167%,山里的小村莊也買得到青島的大蝦。
溫暖,就是讓新生活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教育,關系著每個家庭的未來。讓14億人口都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起點在學前教育,短板也在學前教育。
4歲的彭亞,爺爺背上的那只背簍,晃悠悠裝著她的童年,這也是當時很多鄉(xiāng)村孩子的童年。而在城市里,家長們搬著小板凳在幼兒園外徹夜排隊,只是為了讓孩子上一家公立幼兒園。
十年前,全國的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剛剛超過60%。十年,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這是高分衛(wèi)星2013年在貴州黔西南州望謨縣拍下的照片,這片山坡上還空無一物。2022年,當衛(wèi)星再次經過這里,已經出現了一塊搶眼的操場。
2012年時,望謨縣城區(qū)只有一所公辦幼兒園,羅賢絲老師的幼年就在那里度過。從這張照片幾乎看不出這是一家幼兒園。
貴州黔西南州望謨縣王母幼兒園教師 羅賢絲:這個幼兒園后來是越來越舊了,操場上也有很多的裂縫,墻上都有很多地方在脫漆,但是在2013年的時候,我表妹上公立幼兒園還是只能選擇這里。
2017年,望謨縣城區(qū)曾經唯一的這所公立幼兒園改擴建為王母幼兒園。
10年間,望謨縣的幼兒園從8所增加到59所。高級教師人數從0人增加到18人,中級從15人增加到173人,初級從13人增加到552人。
10年來,孩子們長得更壯實了,平均病假率從18%降到了6.7%。10年來,孩子們的個頭也都長高了,3至6歲的幼兒身高從75~100cm增長到了90~130cm。他們不再是見到陌生人就躲閃的山娃子,會迎上來大大方方地打招呼。
王母幼兒園,只是10年間貴州新建幼兒園的1/8628。在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十年前,只有2677所幼兒園。當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光點把每個縣幼兒園的數量標注在地圖上,可以看到,它們零星分布在城市之間。如今,幼兒園的數量達到了11305所,密布在山巒之間。
全國幼兒園數從2012年的18.1萬所,增加到2021年的29.5萬所,十年增長63%。
如今,我國已建立起了全世界最龐大的學前教育體系,更加公平更加優(yōu)質的學前教育,讓4800多萬小朋友快樂健康成長。
不只幼有所育,老有所養(yǎng)。這十年,又有2.4億人有了基本養(yǎng)老保險;多了8.2億人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每年有超過1300萬人在城鎮(zhèn)找到工作,開啟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近80%;5000多萬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讓1億多困難群眾改善了居住條件。
這十年,圍繞著人的全生命周期,中國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織得更密更牢。
在人們的生活中,手機已經不僅僅是通信工具,它早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今天,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超過了16億。隨著人們的移動,手機信號就會在不同基站留下痕跡,這些痕跡被叫做信令數據。
研究人員對數以億計脫敏后的信令數據進行分析,排除通勤、偶然到訪等因素,畫出了2017年3月北京通州區(qū)中倉社區(qū)居民的生活活動分布圖。紅色表示到訪次數多,藍色表示到訪次數少。可以看到當時在20多公里外的中心城區(qū)有一片橙紅色區(qū)域。5年后,這個區(qū)域變成了藍色,而在社區(qū)周邊,居民的基本生活半徑從6.3公里縮小到了4.4公里。
變化來自“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五年間,老城區(qū)里的中倉社區(qū),在4.4公里內新建了運動健身場所、公園、幼兒園、養(yǎng)老機構、醫(yī)院等一批生活服務設施。
北京通州區(qū)居民 田德茂:以前看病要上北京城里掛號,跑來跑去往返檢查你得好幾次,太麻煩了,這次友誼醫(yī)院到咱們通州來,特別方便,給老百姓一個很大的福利。
北京通州區(qū)居民 馬聰聰:我們從家出門走到幼兒園五六分鐘,走著就把孩子送過來了,費用這一塊確實普惠后都降低了,我挺滿意的。
北京通州區(qū)居民:以前沒有場地跟哥們兒一塊在土地上踢唄,現在心情舒暢,每周一場,就踢球快樂嘛,酣暢淋漓嘛。
當我們在網絡搜索平臺輸入“15分鐘生活圈”,有360多萬相關的信息。其中有80個全國試點地區(qū)正在建設業(yè)態(tài)齊全的便民生活圈;有大大小小的城市聚焦“為民、便民、安民”,加強社區(qū)服務,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十年間,我們對品質生活的打造,絕不止柴米油鹽,更有詩和遠方。
在園林之城蘇州,2012年虎丘山還只有15公頃,現在通過修復周邊的園林,面積增加了將近一倍。而在整個蘇州,新增開放了26處園林,讓人們更好地領略傳統(tǒng)文化之美。一些園林和博物館還開放了夜游,手機信令數據顯示出這些地方熱度明顯提升,部分區(qū)域人們夜間的平均停留時間達到1小時40分鐘,比白天還多24分鐘。是什么讓人流連忘返?
傍晚7點半,夜幕剛剛降臨,33℃的江南潮濕悶熱。而在蘇州窄窄長長的闊家頭巷里,夜游網師園的人們依然興致盎然。
蘇州古典園林有2000多年歷史,園內亭臺樓榭精巧雅致,意境深遠。當互動體驗成為人們的新追求,蘇州園林逐漸開放夜游,從1家增加到5家。光影婆娑間,夜游別有一番韻味。于園林幽境之處,聽琵琶,看昆舞,賞昆曲,品古琴,中國古老的文化潛移默化,走近當代年輕人,回廊亭榭間不乏穿漢服的游客。
全息投影、延時攝影的現代技術與古老的園林碰撞,描繪出一幅意境悠遠的詩畫江南夜。
江蘇省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局長 曹光樹:近幾年來,我們?yōu)榱藵M足游客對互動的、體驗式的游覽需求,相繼推出了園林夜游、園林會獎和研學游,通過一些全息媒體技術,讓游客身臨其境。
游客:來了很多次,其他的地方可能很少能夠給我真正江南水鄉(xiāng),讓人慢下來節(jié)奏的這種感覺。
今天,人們在綠茵場上、在大自然中、在博物館、在書屋里,享受和品味生活。
這十年,我們的博物館多了833個,圖書館分館和服務點達到5.7萬個,公共圖書館持證讀者1.03億人。村、社區(qū)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到57萬多個,我們的體育場地有397.1萬個。
在陜西神木,市公共圖書館孵化出的39個分館,深入鄉(xiāng)村和社區(qū)。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翻閱書籍,還能體驗多種閱讀方式。
在內蒙古,75支基層文化工作隊“烏蘭牧騎”,活躍在廣闊的戈壁和草原。10年來,累計行程600多萬公里,演出8萬多場次。
在貴州黔東南,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將近140支籃球隊在村口的球場展開角逐,火爆氛圍堪比職業(yè)球賽,帶火了“村BA”,也點燃了鄉(xiāng)村活力。
今天的中國,我們的生活正在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這色彩是我們每個人一筆筆共同繪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正激勵著新時代的中國蓬勃向前,在這抹鮮艷的紅色下繪就更加溫暖祥和的畫卷。
(原標題:這十年丨溫暖的中國)
【責任編輯:莊華敏】
【內容審核:孫令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