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期末考試 應沖破“劃重點”怪圈
“紙上得來終覺淺,懇請老師劃重點”。又到了大學期末的“考試季”,“劃重點”成了師生們糾結的話題。一份據(jù)稱是“大學生記者團”的問卷調查表明,差不多90%的學生都希望老師劃重點應考,50%以上的學生相信老師會在考前劃重點。
誠然,大學期間必修課的課本多是“大部頭”,知識點龐雜,往往每學期一考一結,每門課一學期也才幾十學時,一般同時要上兩門以上的必修課,還有為數(shù)可觀的選修課及公共課,考前背“筆記”這一法寶也不太靈驗。大學生在備考前期待老師劃出重點部分,這樣的主觀要求,說來也不過分,據(jù)我觀察,考前劃重點幾乎是近二三十年來高校的“潛規(guī)則”。
而從一般意義上說,教學大綱本身就是“劃重點”,教學大綱里已經(jīng)載明何為重點內(nèi)容、何為重點問題、何為拓展問題,現(xiàn)今中國大部分高校都通過“課程中心”建設,教學大綱基本都上網(wǎng),學生們是可以查詢到的,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也要遵從大綱的要求。
但大部分師生言語中的“劃重點”,并不是指教學大綱這么簡單。一則期末閉卷考試,畢竟是在兩到三小時里的集中考核,時間不容許把所有教學大綱上的重點都如電影展一樣一一呈現(xiàn),考試內(nèi)容必然是隨機的。其二,“課堂記筆記、課后背筆記”只適合于“填鴨式”教學,大學課堂大多不屬于這一教學模式,通過死記硬背筆記而考試,精力上不允許,效率上不可行。若不劃重點,“平時好好學,考試就能考好”,還不一定適用于大學課堂。
所以,當“學霸”“學渣”都異口同聲要求老師或盼望老師劃重點時,我們想的應是如何改進期末考試的評價體系,糾纏于究竟劃不劃重點幾乎沒有意義。
首先,應認知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僅只是評價學生該門課程學生表現(xiàn)的一個指標,而非是全部。若以期末一次閉卷考就對這門課程“定終身”,相當于推定了“唯考試成績論”,來不來課堂上課無關緊要,課堂教學可有可無,師生互動可有可無,這樣一來,教學質量勢必走低。
其次,只有不斷調整期末考試在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體系中的參數(shù),才能有效地去除學生與老師的“劃重點”迷信。引入平時考核機制,引入拓展表現(xiàn)獎勵機制,“對沖”期末考試“獨霸”格局?,F(xiàn)在有些高校注重平時成績,但平時成績大多指標單一,如出勤情況,導致平時成績趨同,起不到考核的“分差突優(yōu)”功能。
最后,積極發(fā)揮“因材施教”“因才評定”的個性化功能,重視對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對表現(xiàn)特別突出的學生應有不拘一格的考核方式,對平時表現(xiàn)特別不佳的學生應有提前預警甚至退出機制。
(原標題:大學期末考試 應沖破“劃重點”怪圈)
來源:趙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