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榜!快為??诤蜻x人點贊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又到秋高氣爽好時節(jié)。10月18日起,經過基層干部群眾舉薦、各地文明辦和相關單位審核推薦的279名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將通過中國文明網進行事跡展示,接受網友的點贊評議。此為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網上“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將持續(xù)至2023年10月24日。
??诠灿?人被推選為
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候選人
分別是林詩仍、王愛民
一起了解他們的事跡
林詩仍:八旬耕海人無償捐贈航海資料 初心如磐不忘家國情
林詩仍,男,1938年5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qū)演豐鎮(zhèn)演海村委會下廠村村民。2020年12月,擁有50多年航海經歷的海南老船長林詩仍將6本家藏的《更路簿》、14張中英文海圖以及2個羅盤等相關航海資料,悉數捐贈給海南大學圖書館,以供專家研究和大眾閱覽。林詩仍表示,“我自愿捐出來,讓這些承載著我和祖輩闖海記憶,以及證明南海主權自古以來歸屬中國的《更路簿》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林詩仍曾榮獲“2020感動海南十大人物”提名。
圖片來源海南日報
乘風斗浪 風帆時代闖海耕海人
南海航道更路經,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是千百年來海南人民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南海航行的路線知識及實踐,記錄著南海島礁、航線和水文等信息,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是佐證南海歷史的證據,同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林詩仍十幾歲時跟隨父親出海,在父親的影響下,他耳濡目染,學習操控船只、看天氣、辨水流,也逐漸學到一些記錄《更路簿》的方法。“我們家祖輩以航海為生,父親曾是一名貨輪船長,往來東南亞等地,運送瓷器和陶罐等貨品,收集了包括《更路簿》在內的眾多國內外航海資料,他對資料進行整合和標注,最終凝結為3本線裝《更路簿》,以及航海圖等航海資料,長大后我也成了船長,大半輩子都離不開父親留下的《更路簿》。”他笑著說,憑借著祖輩的航海經驗及父親的教誨,他在南海航行50多年從未迷航,直到65歲時因為風濕手腫就退休不再出海。
一本本泛黃的手抄冊子,沒有標點符號,而是以天干地支歷法計時,借八卦、計量尺、自然天象和羅盤來表明方位,記載著海南漁民祖祖輩輩從海南東海岸的港口出發(fā),到西沙、南沙生產作業(yè),并以付出生命為代價,探索出南海上的條條航線。如今,南海各個島礁的樣子依舊能清晰浮現于他的腦海中。
紅色基因 初心如磐永不變
林詩仍的家庭還是一個烈士家庭,在革命斗爭、保衛(wèi)祖國的事業(yè)中林詩仍的三哥林詩茂英勇犧牲。三哥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一直激勵著林詩仍。1962年,憑借世代流傳的《更路簿》和父親傳授的精湛航海技術,林詩仍在當時的沿海漁業(yè)生產隊擔任船長的工作。因為踏實肯干,不畏辛苦,表現突出,1966年林詩仍由組織推薦入黨。“我哥是一名革命烈士,對于整個家族來說,都是至高的榮譽。作為他的家人,我當然也要秉承他的遺志,持續(xù)發(fā)揚革命烈士苦拼實干、愛崗奉獻的精神。”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是林詩仍一輩子的驕傲。
無私奉獻 盡展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
2019年年底,海南大學圖書館館長得知林詩仍收藏有6本珍貴的《更路簿》后,立刻前往老人家中進行拜訪。打開帶有歷史感的木匣,翻開層層包裹的油紙,6本《更路簿》中有3本年代比較久遠,都是超百年歷史的,其中有一本是目前發(fā)現的全部更路簿中唯一采用蘇州碼子記錄更路數據的,記錄航線多達600余條,其完整性、數據的完整度以及信息的獨立性更是罕見。另一本封面印有“癸亥年更流部”的更路簿,存世已有150年的歷史,記載的200多條航道是首尾相連的,完整呈現了從林詩仍家不遠的下廠碼頭至泰國的航道,研究價值非常高。
而林詩仍自己記錄抄寫的3本更路簿同樣有著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可為之前的更路簿研究提供大量佐證。在得知手中的《更路簿》不僅具有學術研究價值,更是南海主權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的歷史證據時,林詩仍非常激動,立即表示無償將更路簿捐獻給海南大學圖書館,以盡可能地讓世人了解老一代海南漁民不畏艱難、開拓進取的探險精神,完整保存漁民深耕祖宗海的歷史回憶。
王愛民:海洋學教授用13年在海底“蓋房子” 給魚兒建美好新家園
王愛民,男,1961年6月生,中共黨員,退休教師,原為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愛民常年致力于海洋資源保護與生態(tài)修復,深耕海洋牧場研發(fā)、建設,發(fā)明拼臺式珊瑚礁種植技術與設施。曾獲評“全國優(yōu)秀教師”。
王愛民 新海南客戶端記者 李慶芳 攝
為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島嶼
他深耕海洋牧場13年
2010年,在大家并不熟知海洋牧場的時候,王愛民就開始大膽地嘗試在三亞蜈支洲島海域建設我國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
為了勘察海洋牧場人工魚礁的海域,59歲的王愛民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潛水,克服水下工作的重重困難,摸清了1000畝海域的基本底質結構,再科學地進行地質勘察,并將海洋牧場的建設海域申報落實。2011年,三亞蜈支洲島熱帶海洋牧場啟動建設,因為是第一次技術指導海洋牧場建設,為了弄清海洋生物在人工魚礁的行為特征,王愛民開啟了頻繁的潛水觀察與數據分析。通過獲得第一手資料,初步掌握了人工魚礁發(fā)揮的生態(tài)效果,讓他與科研團隊欣慰的是,魚類不斷地聚集、珊瑚幼蟲在魚礁上生長和貝藻類的附著,初步證實海洋牧場是促進海洋生態(tài)保護和漁業(yè)資源恢復的有效措施。
通過王愛民以及團隊不斷的努力,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被農業(yè)農村部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qū),這是海南省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qū),也是南海區(qū)第一個經營性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qū)。截至2023年5月份,三亞蜈支洲島投放人工魚礁2571個、船礁21艘,種植珊瑚5萬余株,建設魚礁約8萬空立方米。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建設后漁業(yè)資源提高了數倍,珊瑚覆蓋率由原來不及15%已提高到23%,而且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良好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上島旅游休閑,目前,三亞蜈支洲島景區(qū)吸引游客為350萬人/年,潛水游客達35萬人次/年,實現了在保護中開發(fā)和在開發(fā)中保護。
王愛民在職期間,積極組織團隊的老師與同學以及三亞蜈支洲島的管理人員一起在海洋牧場領域開拓創(chuàng)新,發(fā)明建造了以景觀魚礁為主的海底村落海洋牧場,并且?guī)恿撕Q竽翀雎糜伟l(fā)展,發(fā)明了拼臺式珊瑚礁種植技術與設施,一方面降低了珊瑚礁修復的成本,另一方面解決了破碎化珊瑚礁區(qū)修復的難題。
退休不退崗
堅持海洋牧場研發(fā)不放松
2022年7月,王愛民教授退休了,但是好像比沒有退休前更忙碌了,因為他不但繼續(xù)擔任著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的技術顧問,而且又被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海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聘請為海洋牧場與漁業(yè)碳匯首席科學家,仍然繼續(xù)堅持在三亞蜈支洲島建設海洋牧場和開展海洋碳匯體系的研發(fā)工作。為了在蜈支洲島發(fā)展海洋牧場與漁業(yè)碳匯,他正在搭建新的團隊和建設新的科研平臺,就是為了完成自己心中一直堅信能夠實現的夢想。
退休后,王愛民把海洋牧場的開發(fā)又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就是通過海洋牧場發(fā)展海洋碳匯,促進海洋牧場高質量發(fā)展,為實現國家“雙碳”戰(zhàn)略貢獻自己的力量。一方面開展海洋牧場中貝類和藻類的調查,評估海洋牧場的碳匯價值,另一方面積極開展適合海洋牧場增匯技術的研究,建立海洋牧場碳匯計量方法的研究,打通海洋牧場生態(tài)價值的通道。王愛民積極工作的努力,就是在實現他自己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和美海島之夢。
(原標題:中國好人榜!快為??诤蜻x人點贊)
【責任編輯:楊 薇】
【內容審核:肖 好】
相關閱讀/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