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zhèn)江:73年望鄉(xiāng)路,一場跨時空的“相見”
為烈士“尋親”,幫親人圓夢。近日,在蘇桂兩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江蘇鎮(zhèn)江句容籍烈士張靖華的幺弟、80歲的張映奎攜孫子張博聞,朝著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小董革命烈士紀念碑緩緩拾級而上,這場跨越時空的“相見”,張映奎足足等了73年。
小董鎮(zhèn)作為欽州革命的發(fā)源地,與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的句容相隔約1900公里。在1950年的剿匪斗爭中,句容籍戰(zhàn)士張靖華壯烈犧牲。
一字之差,尋親路走了73年
2022年,廣西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發(fā)布了為烈士尋親的公告,張靖華(碑名張靖英)也在其中。收到公告的江蘇鎮(zhèn)江句容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高度重視,指派專人負責、核查檔案,并及時轉發(fā)了尋親信息。
消息一經發(fā)出,便收到句容開發(fā)區(qū)退役軍人服務站的回復:“轄區(qū)烈士名單中也有位‘張靖華’,家中有個弟弟叫張映奎。”收到消息的優(yōu)撫和褒揚科科長孫維波立即要來信息,前往核實。
張映奎得知尋親團來意后驚喜萬分,深情講述了埋藏在心底幾十年的遺憾:聽母親講,二哥是村里為數不多的讀書人。剛入伍時還有幾封書信報平安,后來就沒了音訊。“也許,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抱著這份念想,每逢過節(jié),母親都要留副碗筷給二哥,直到1957年收到烈士證,才知道二哥已經犧牲。”張映奎回憶著:母親生前,在清明前疊紙錢總念著“廣西”,去世前反復叮囑他要找到二哥的安葬地。由于當時交通、通訊等因素影響,幾十年過去了,始終音訊杳無。
“曾經,父親的朋友到朝鮮旅游時,在革命紀念碑下看到烈士‘張靖華’,就立即聯系了我們。經核實,該烈士籍貫非江蘇,信息再次中斷。”張博聞說,根據廣西的反饋,墓碑上寫的是二爺爺入伍時的另一個名字——張靖英。沒想到,一字之差,全家找了73年。
千里跋涉,親人跨時空“相見”
二哥張靖華參軍時,張映奎才五六歲,對二哥的記憶很模糊,有生之年能去祭拜二哥是他最大的心愿。為了圓夢,句容、欽州兩地相關部門攜手,2023年2月27日到3月2日,圓滿完成了這場跨時空“相見”。
收到前往祭拜的通知后,80歲的張映奎拎著鏟子繞著居住的小區(qū)尋找合適的“門前土”,想灑在墓前,讓二哥記得“歸家路”。“總想多帶些東西看哥哥,不是覺得帶少了,就是覺得沒帶對。”張映奎的行李箱里除了幾件換洗衣物,還塞了3盒密封的祭品,一包疊好的紙錢被放在行李箱正中間,疊紙錢的方法是他母親教的。
時光飛逝,未曾想“再見”已是陰陽兩隔。3月1日上午9時許,經過1個小時的山路顛簸,張映奎等人來到了小董鎮(zhèn)烈士陵園。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張映奎在二哥墓前蹲下,淚眼婆娑,一筆一劃摸著墓碑上的名字,顫抖地嘴角擠出一句:“二哥,兄弟帶著孫子來看你了。家中一切安好,放心吧。家里沒忘記你!”三鞠躬后,張映奎抱著從墓旁徒手挖出的土,面朝東北方看著,那是家的方向。而這些土將帶回家,灑在父母的公墓旁。
苦心尋找,只為相隔久遠的“團圓”
在民族的發(fā)展圖譜上,英雄是最閃亮的精神坐標。記者從句容市烈士陵園獲悉,近代以來,該市登記在冊的,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英勇犧牲留有姓名的烈士有638名,這些烈士中,還有一部分尚未找到后人親屬。
白頭皓首,陰陽相隔。團圓,這種尋常人家拈手可得的幸福,對這些英烈和他們的后人而言,卻奢侈不可得。
“時間不等人。”句容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表示,隨著對烈士尚有記憶的親屬帶著眷戀和遺憾相繼逝去,第三代之后的親屬尋找的動力也會減弱,再“團聚”的幾率會更低。
據悉,2021年4月以來,句容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啟動烈士尋親專項行動。2021年,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該市與浙江臺州攜手合作,成功為一江山島6名句容籍烈士尋親;今年還與江蘇無錫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取得聯系,為埋葬在該市郭莊鎮(zhèn)的烈士尋親,已初步取得成果……據統計,近三年來,該市已成功為12名句容籍烈士尋親。
(原標題:【英雄之光】江蘇鎮(zhèn)江:73年望鄉(xiāng)路,一場跨時空的“相見”)
【責任編輯:王井愛】
【內容審核:黎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