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桄榔庵遺址,最新考古發(fā)掘報告出爐!
商報全媒體訊(椰網/海拔新聞記者 郭尚)2月16日,記者從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獲悉,桄榔庵遺址最新考古發(fā)掘報告已經出爐,為系統梳理研究蘇東坡文化提供了更多考古實證。
桄榔庵遺址考古發(fā)掘現場。
考古結果顯示,雖然地上建筑部分幾乎不存,但地下基礎部分保存較完好,庭院、正堂、天井和后堂等建筑單元結構完整,與歷史文獻記載的桄榔庵和桄榔書院相符。
桄榔庵原是蘇東坡謫居儋州時的住所。1098年,蘇東坡在城南的桄榔林中買地建房,在周邊鄉(xiāng)親的幫助下,僅用一個月建成3間茅屋。蘇東坡將其命名為“桄榔庵”,并題《桄榔庵銘》:“東坡居士謫于儋州,無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其后,幾經重建和損壞,最終遭火焚毀。
“為了明確遺址的建筑格局、規(guī)模尺寸、歷次修繕和增、擴建等建筑本體情況,配合桄榔庵遺址保護和修復項目的順利進行,為保護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在遺址范圍內進行考古勘探和局部發(fā)掘。”儋州市旅文局文物科負責人李學哲說,儋州市政府及時劃撥專項資金立項開展相關工作。去年9月,儋州桄榔庵遺址考古勘探及配合性考古發(fā)掘項目正式啟動。
考古發(fā)掘發(fā)現了啥?
全程參與考古發(fā)掘的儋州東坡書院管理處主任王圣陽告訴記者,發(fā)現房屋遺跡兩處——
第一處,在遺址南部,現存為石墻基,墻基保留完整,墻基上局部殘留石墻,據村民介紹,該處為最近幾十年修建房屋。
第二處,分布于發(fā)掘區(qū)大部,規(guī)模較大,經勘探可知,亦延伸到發(fā)掘區(qū)北側,結構較清晰,已揭露部分從南至北,依次為庭院、正堂、天井局部。
此外,桄榔庵遺址還發(fā)現有瓷器、陶器、銅鑰、銅錢和磚雕、磚、瓦等建筑構件。以瓷器數量最多,絕大多數為青花瓷,另有青瓷、醬釉瓷、綠釉瓷,多為殘片,少見完整器和可復原器。青花瓷,器形多為碗、碟、盅。
桄榔庵遺址中發(fā)現的醬釉盞。
桄榔庵遺址中發(fā)現的青釉瓷碟。
桄榔庵遺址中發(fā)現的銅錢。
桄榔庵遺址中發(fā)現的青花小盅。
桄榔庵遺址中發(fā)現的銅鑰。
值得注意的是,遺址東南部立有一石碑,火山巖質地。碑身寬80厘米,厚24厘米,露出地面部分高157厘米。風化侵蝕嚴重,已有明顯裂紋,碑文除碑首“重建桄榔庵記”外,大多模糊不清。其中碑朝南一面,落款為“成化乙未秋,豐城涂伯輔書與儋守羅杰”,可知此碑立于明成化年間。
王圣陽介紹,揭露的第二處房屋遺跡結構嚴整、功能完備、形制上具有一定規(guī)模,而歷史文獻中記載北宋以來,元、明、清、民國歷代均在桄榔庵遺址所在地興建蘇公祠和書院,其間雖有間歇性荒廢毀圮,但對蘇東坡的敬仰懷念是九百多年來延續(xù)不斷的,是蘇東坡對海南文化教育事業(yè)影響深遠的確鑿實證。從這一意義上說,雖不見明確蘇東坡相關實物證據的桄榔庵遺址,同樣是蘇東坡深刻影響海南文化的歷史見證。
【責任編輯:肖 好】
【內容審核:楊顏應】
版權聲明:國際旅游島商報全媒體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版權作品,歡迎轉發(fā),但非經本報書面授權同意,嚴禁包括但不限于轉載或改編、引用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24小時熱聞
相關閱讀/RELATED READING